金沙总站唯一

 
时玉舫:以生物学为基石,发现免疫学与干细胞“新大陆”

     交汇点讯 “不要小瞧基本功,苦熬出来的内力,往往是科研路上最坚实的支撑。”《新华日报·科技周刊》科学顾问、新晋欧洲科学院院士、金沙总站唯一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时玉舫教授谈及自己的科研观,向记者分享“传奇”求学经历。

  他曾一边牧牛一边“啃书”,也曾扎根“兽医”专业勤学苦练,还在留学期间发现“激活诱导的T细胞凋亡(AICD)现象”,这项重要研究成果为人类免疫学发展探明一条崭新方向……这位从山东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农民孩子”,以高度严谨的科研态度,一步步成为全球顶尖免疫学与干细胞专家。

  从“兽医”到干细胞再生医学,传奇求学路体悟科研

  1960年,时玉舫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一个农民家庭,17岁时他有幸赶上全国恢复高考。1977年,唐山大地震刚过去一年,时玉舫满腔志愿报考地质学专业,但心仪的三所院校当年在山东都没有招生计划,机缘巧合下他被山东农学院兽医学专业录取。 “那个年代学习兽医学不仅是为了考虑给动物治。彩俏搜把芯考膊』,虽然是和动物打交道,但为我后续的生物医学研究打下了非:玫幕。”时玉舫笑称,现在回想起当年,常常是一边牧牛一边看书,也不去想未来会怎样,只知道心无旁骛地学知识、做积累,“那是做学问最好的状态,纯粹且充实。”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学期间他不断地汲取专业知识,努力学习英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恰逢我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带着对生物奥秘的好奇心,时玉舫被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录。羯镅а芯恐,1992年他获得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免疫学博士学位。“1985年是现代免疫学开始的重要节点,似乎有一种使命将免疫学研究的兴趣融入血液,带进我的科学研究,探讨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科学问题。”时玉舫感叹学生生涯里“选择”与“被选择”的奇妙过程,而最终走上科研路,是他一生的幸运。

  1995年至2001年,时玉舫被乔治·华盛顿大学和美国红十字会赫兰研究所先后聘为助理教授和终身副教授, 建立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02年他晋升为新泽西医科大学终身正教授和特聘大学教授。2008年回国后,时玉舫将免疫学与干细胞研究结合在一起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2014年7月他加盟金沙总站唯一,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和特聘教授及金沙总站唯一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刚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